2023年度论语教学教案3篇

论语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论语教学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论语教学教案3篇

论语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 :论( )语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罔()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女”通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

  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八)板书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论语教学教案2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论语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2、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远离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推荐访问:论语 教案 教学 论语教学教案3篇 论语教学教案1 论语教学教案1-3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