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3篇
第一篇: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乡镇近年来双拥工作汇报
乡镇近年来双拥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乡镇近年来双拥工作汇报汇报工作近年来乡镇双拥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安危,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镇的双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民政局的指导下,努力实践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扎扎实实地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优抚对象解难,有效地促进了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和驻地友好部队的现代建设。下面就我镇近年来的双拥工作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双拥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双拥意识。镇委、镇政府充分认识到双拥工作的重要意义,始终把双拥工作摆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将双拥工作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常抓不懈。为此,我镇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党委委员、副镇长、武装部部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办、村委会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镇双拥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双拥工作重大事项,部署双拥工作任务,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了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双拥工作新格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广大群众拥军爱国的自觉性,必须做好广泛深入宣传和教育工作。镇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把加强宣传教育作为双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运用墙报、电视、报纸和课堂开展宣传教育。每年“八一”建军节和春节,XX电视台、XX周讯将对双拥活动进行专题的跟踪报道,增强全民拥军的意识。每逢清明节,我们组织在校的学生分批前往中山公园的周恩来纪念像前,纪念一代伟人;
并邀请东纵的老同志讲述当年为祖国为革命英勇斗争的事迹,以此激励广大青少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子弟兵;
同时为了能让下一代能亲身体会军旅的生活,学习和继承军队的光荣传统,我镇的三间中学以XX武警中队和XXX部队作为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组织学生近5000人,分批到部队进行军训,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部队官兵严明的纪律、顽强的意志和勤学苦练的精神。近年来接收国防教育人数达1
1.7万人次,使双拥工作深入民心。
二、深入扎实地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解决驻军实际困难,增强军民鱼水情。拥军贵在真诚,重在实效,抓好“军民共建”,解决驻地部队实际困难,增强军民鱼水情。多年来,XX南桥武警中队和消防大队、消防中队与我镇建立了“军民共建”关系,特别是消防大队和消防中队,是我镇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神;
在社会治安比较复杂和严峻的南桥边界,南桥武警部队保卫我镇的人民生命安全,起到一道紧密的重要防线。为了支持驻地部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自2003年以来,镇政府共投入了1600多万元,其中投资1000多万元在XX工业区重新兴建了消防大楼,并为其配套了35台电脑,让消防队的官兵们拥有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室环境。为了改善了官兵的生活文化设施,丰富士兵的业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士兵们的文化素质,我们拨款10000元为南桥武警购买了大量的书籍,组建图书室,我镇三间中学还向罗浮山部队赠送电脑、电视和音响等设备,捐赠5万元支持部队建设多媒体教室、宿舍区道路以及供水系统的修建,让枯燥的军营生活多了一份生活乐趣。同时镇政府每年拨款125万作为驻地部队的经费开支和设备的维护费,让驻地部队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我镇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工作中去。在双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双拥工作在各单位各部门中积极开展起来。我镇XX村与南桥武警中队建立了很好的警民协作关系,每逢“八一”、春节,村干部都专门带上慰问金前往慰问部队的官兵,并力所能及地为部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每年举行各类文体活动都邀请部队官兵参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治安形势变得复杂和严峻,南桥武警中队也积极地投入到维护XX区治安的行动中,派出军力协助巡逻,并为XX村培训民兵和治安队员,更加密切了军民关系。现我镇军民共建部位共有17个,被评为县以上先进单位有2个,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建点5个,社区共建点8个。
附送:
乡镇近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及工作目标
乡镇近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及工作目标
工作汇报乡镇近年来工作情况汇报及工作目标工作目标汇报近年来乡镇工作情况
一、**乡镇近年来工作情况
自2016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镇”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富民强镇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扩大开放、做强经济为主攻重点,以推进园区建设、构筑发展载体为主要抓手,强力推进农村“三个集中”,以人为本,负重奋进,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富裕新**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X年,全镇预计完成工商两业纳税营销**亿元,是2001年的**倍,年递增**%以上;
预计实现财政收入**亿元,比2001年增长**%,年递增达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延伸发展空间为标志,园区建设在联合开发中的到完善。
201X年初启动的**工业安置区,是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大建设的开始。
1、园区吸纳资本能力强。2016年来,全镇协议注册外资达到万美元,到位注册外资万美元,自营出口万美元,其中有90%以上的利用外资自于园区的贡献,目前为止,园区累计引进工业企业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亿元,园区已成为我镇打造投资高地的主要阵地和优势载体。
2、园区规划建设起点高。围绕把**工业安置区建设成为承载无锡城区工业转移的安置区,吸纳各类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本的密集区,全镇各级通过对上争取、宣传造势,高起点加快了园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南、北两区基本建成,西拓区正在加紧建设中。加快启动建设了相关生活配套用房,园区共建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3、园区引进项目标准严。2016年来,全镇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逐步向园区集中,园区引进项目的亩均产出达到万元,亩均税收达到万元,超过了全镇的平均水平,日益成为我镇工业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活力所在。
(二)以新增亮点推动为标志,经济发展在转轨转型中得到提升。
2016年来,**镇各业经济之所以能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得益于新增亮点的推动和规模村企的支撑。
1、着力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积极扶植规模骨干发展,201X年全镇89家超千万元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完成纳税销售41亿元,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59%,涌现了一批亿元企业和亿元村。与此同时,通过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和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发展后劲、发展亮点。
2、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化建设,积极顺应生态农业发展要求,规划绿化景点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围绕沿山、沿湖、沿路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形成花卉苗木带、茶果生产带、稻田养殖生产基地和平原区的蔬菜粮食基地,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以九龙湾乡村家园和唯琼生态休闲农庄为龙头,逐步建成观光农业生态带,
3、着力壮大三产服务业。2016年以来,随着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能力与三产档次得到进一步提升。顺利开发了集镇1号地块和集镇2号地块商品房。特别是九龙湾乡村家园等一批三产项目的竣工和启动,为我镇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以激活发展动力为标志,各项改革在攻坚克难中逐个突破。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之所以发展有活力、调整有动力、竞争有潜力,关键是各项改革的强力推进。
1、顺应城市化发展,完成了村级调整改革。积极顺应城市化发展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省、市、区有关要求和相关法律,在完成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础上,顺利进行了沙滩、西溪和淀溪,闾江和马鞍,河西和上山,刘塘和归山行政村的合并,强化了城市化发展的体制保障。
2、顺应小城镇建设,加快了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3月,经国务院体改办批准,我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根据我镇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邀请上海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编制**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改革发展的方向。
第二篇: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内容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外债规模与日俱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债务大国。本文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清偿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外债风险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外债规模 外债风险 风险防范
【正文】
一、外债的内涵和影响
(一)外债的定义
外债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居民现存的、但不是或有的,并需在未来某个时点支付利息和或本金的债务额中之尚未偿还部分,其债权人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我国政府界定外债为境内机构(以下称“借款人”)向境外机构、个人及中国境内的非居民举借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这里的“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按照外债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政府主权外债和非政府外债。外债是发生于不同经济体内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对于债权国而言,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他要求资本增值,将资本借给国外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提供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只是掩盖了这种利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政治利益或者其他,绝不是消灭了这种利益;
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看,外债是一种资本输出,是自一国向另一国的资本流动,是不同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汇率让渡的国际购买力;
对于债务国而言,通过对外举债,获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国际购买力并不必然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材料,究其本质是获得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生产中借助于对国内劳动力的占有,创造出比原先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外债的影响
第一,外债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平衡收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形式。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在某一时期出现财政资金不足是必然的,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适时借入一定数量的外债,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所引起的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例如在一定时期里,国家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靠财政预算资金难以满足,需要引进外资予以弥补,所引入的外资符合外债条件的,即构成外债。
第二,利用外债还可以调节本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外债一般都指定了投资项目,比如世界银行能源、交通项目消除国民经济的 “瓶颈”现象、扶贫项目专门用于开发经济落后地区。这对调节一国的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互相配套、实现良性发展是有利的。并且,开发落后地区,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平衡,防止地区间差距拉大,有助于社会稳定。此外,借入外债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外债实施严格监控,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而,外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三,举借外债也有助于提高一国在国际支付中的清偿能力。
借入外债可以直接增加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入。这些外汇收入有助于提高本国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清偿能力,同时将外债用于生产性投资,发展瓶颈部门和出口创汇产业,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节约外汇,还可以生产出口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国际支付能力。
外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促进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一方面。外债并非越多越好,外债规模必须同外汇储备、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的比率。借入外债不仅要考虑偿还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外债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必须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不善,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应尽力避免之。外债管理不善的消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外债结构不合理,会加大偿债成本和风险。
外债形式各异,有中长期外债,也有短期外债,有利息较低、具有援助性的政府或者国际组织外债,也有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为了提高外债的利用效率,应尽量减少短期外债,增加中长期外债,应多争取低息的援助性贷款,对于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应当保持适度规模。并尽可能地使外债少受利率、汇率变动的损失,优化外债结构有利于提高外债的收益,降低偿债付息成本。
第二,外债规模过大,易引发外债危机。
外债的借入应量力而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的承受能力,适度的外债规模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规模过大,多头举债,使外债的净余额增加。借债人如到期不能或无力偿还外债,最终的偿债负担最终还会由国家来承担。如外债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便会导致偿债危机,不仅影响国家对外信誉,而且对经济稳定也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外债规模失控和管理运用不当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历史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第三,外债使用不当,会影响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外汇收支平衡。
外债应主要使用在国民经济发展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建设上,或者是能出口创汇,间接促进出口创汇的产业上,以便能够实现偿债外汇的自给。如果大量外债既没有投资于基础产业和部门,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又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形成创汇能力,则偿债就需要从国家的其他创汇中拨补。
二、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
(一)我国外债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日益扩大,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政资金的不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发展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通过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足,而且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外债还可以弥补财政赤字,避免或推迟通货膨胀的发生。外债在国际资本较为充裕、国际政治环境良好、借贷条件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
从外债规模来看,我国外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 年以前,我国处在借用外债的摸索阶段,虽然外债余额增长较快,可是年均余额增速只有 14.9 亿美元。第二阶段,1984 到 1988 年间,外债规模快速增加,外债余额平均增速为 35%,高于同期的出口的增长和 GDP 增速,表明我国外债在举借方面还不成熟,存在盲目性。1989年由于受到严峻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我国当年外债余额增长仅为 3.24%。90 年代后我国开始进入利用外债相对成熟阶段,外债规模高速增长,且低于同期的出口增长速度。如表格1和图表1所示,我国外债规模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03 年以来,外债规模增长更是迅速。到 2007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 3736.18 亿美元,几乎是 2002 年的 2 倍,五年时间里,外债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约 20%,远超过同期的 GDP 增长率。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2007年相对持平。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大部分新增债务为短期债,并且主要是以贸易信贷的形式。09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23%至2,593亿美元,其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8%。中长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3.4%至1,694亿美元。在09年末的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67.76%;日元债务占11.89%;欧元债务占6.38%。从投向行业来看,20.77%的债务投向了制造业;12.64%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投向公用事业;6.3%投向房地产业。由于出口的大幅下降,外债清偿率和债务率分别由08年的1.8%和23.7%攀升至2.9%和32.2%,但这两项比率仍保持在健康水平。外债增加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流动增加的背景下贸易信贷的增长。考虑到外贸持续复苏及人民币未来可能升值,我们认为未来外债尤其是短期债将进一步增长。目前,凭借良好的对外债信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债务国之一。
表格 1
图表 1
word/media/image2.emf
从历年外债规模增长率的变化来看(见图表1) , 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先减后增, 而其分界线在2000年, 这与外债规模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划分阶段。2000年以前, 外债规模增长率波动较大, 但增长率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1987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达到40. 6%,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2000 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仅为- 4. 0%, 处于历史最低点。2000年之后, 我国外债规模变化率波动相对平稳。
我国外债规模迅速增加, 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外债来源渠道的拓宽直接导致外债规模迅速增加。20世纪90年代之后, 我国外债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目前, 我国政府与20多个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双边政府贷款关系,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贷款合作。此外, 我国还广泛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 如通过境外银行贷款、发行境外股票和债券、使用出口信贷以及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因此, 随着我国对外借款规模的扩大, 外债总量不断积累,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债务国之一。其次,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 外汇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使得外债规模相应增大。最后, 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 中、外资企业出于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 最大程度地以外币借款替代本币借款。因此, 外债增长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多, 主要表现为贸易信贷项下的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
(二)长期外债规模和短期外债规模变化状况
按照时间类型划分, 外债可以分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之间的关系, 决定了外债的结构、性质和风险等。从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见图表2),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升- 减- 升”特点。1999年之前,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逐年递增, 并且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长期外债余额从1985年的94. 1 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366. 5亿美元, 增长了近13. 5倍。1999年之后, 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U型曲线特点。2007年, 长期外债余额超过了1500亿美元, 2008 ~2009 年长期外债余额继续增加。从短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 2000年成为短期外债余额变化两个明显阶段的分水岭。2000 年之前, 我国的短期外债余额, 基本保持在200亿美元之内。2000 年之后, 短期外债余额直线迅速增加, 从2000年的130. 8 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0. 84亿美元, 2009年9月短期外债余额达到2800. 43亿美元, 远远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短期外债余额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较快发展,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汇涌入国内, 产生短期外汇头寸, 转化成短期外债。当前, 短期外债已经成为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短期外债的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外债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图表 2
word/media/image3.emf
在过去的20多年里, 我国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额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 1999年之前, 我国外债结构中长期外债占绝对地位。这一时期, 长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基本上高达80%以上, 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长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 2) 2000~ 2004年, 长期外债余额和短期外债余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长期外债仍然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但短期外债的增加非常迅速。( 3) 2005 年至今, 短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2005年, 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55. 6%, 短期外债余额首次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2009 年9 月, 短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63. 4%。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的比例逐年递增, 短期外债风险日益增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曾发生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 短期外债规模作为债务危机的警戒信号之一, 应当受到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密切关注。
三、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一)评价外债规模风险的指标体系
(1)负债率
负债率是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GNP 之比。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考察一国对外负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 其比值的高低反映一国GNP 对外债负担的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负债率的安全线为20% 。从表格2 可以看出, 尽管我国外债规模增长很快, 负债率从总体上看也是有升有降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稳中有降 ,一直没有超过20%这一安全线。这说明我国将外债规模控制在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不大,能够承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N P 增长较快, 利用外资的效果比较好。
(2)偿债率
偿债率是一年内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的比率,是衡量外债风险最重要的指标。由于一国出口收入每年都不相同,还本付息额在年度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它只反应当年还本付息负担,所以该指标适用与短期分析,在预测未来偿债能力时应将历年数值作综合考察方才有效,而且只适用于短期预测。国际上通常认为这一比率在20%左右为宜。最高不得超过25% 。当偿债率超过25% 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 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我国的偿债率应以15%为安全线。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偿债率处于有升有降的波动状态。最高年份的1999 年达到11. 3% ( 见表格2),此后我国的偿债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说明当前我国的债务负担比较适当, 外债偿还能力较强。
(3)债务率
外债清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出口创汇能力的高低。出口创汇收入越多,外债清偿能力越大;
反之, 出口创汇收入越少,外债清偿能力越小。当一国外债清偿能力小于外债直接负担时,债务国就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债务率是指一国的当年外债余额与出口创汇收入之比。它反映该国对外举债能力的大小。国际上通常认为, 该指标不应超过100%。当债务率超过100%时,说明该国外债余额过大, 外债负担过重,外汇收入难以满足对外还债的需要。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我国的债务率应以75% 为安全线。按此标准, 1990- 1994 年我国的债务率均高于75% ( 见表格2) 。1994 年以来, 我国债务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这几年我国利用外债的效果比较好,外债用于出口行业的投资高或效益好,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 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外债偿还能力。
表格 2
word/media/image4.emf
由于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都没有超出国际警戒线,在这个分析体系下,则可以认为中国的外债规模是安全的。
但是,仅仅以这三个指标作为分析外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外债的利息负担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债是否是优惠贷款。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债务的平均利率和债务率作为债务优惠性的指标,并分析利率变化对于债务负担的影响。其次,产出和出口的增长幅度和外债流入对其的贡献,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这些指标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来说,其灵敏度尚需商榷。例如,泰国1995年的各项外债指标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就发生了金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首当其冲。马来西亚也是如此,而印度则正好相反。由于未来经济数据的不可预测性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单纯利用这些指标并不能够评价一国的外债是否是 “适度”的。
(二)外汇储备与外债结构分析
除了研究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研究外汇储备和外债的期限结构等也非常重要。
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反映的是当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支付手段不足时,可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偿还外债的能力。当这一比率大于100%时,则表明偿债能力较强。一国储备过少,则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外汇储备不应低于该国l至3个月进口的外汇支付额。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汇储备应高于年进口额的1/4。这是为了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还外债本息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外债风险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以后更为迅速。到2009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23992亿美元,远远超过4286.47亿美元的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 2009年年末,该比率已高达559.71%。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中国偿还债务的能力,减轻了发生外债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了抗外债突发风险的力量。
外债结构是指某个时期外债总量的各个因素的构成比例,主要包括外债期限结构、外债类型结构、外债币种结构和外债利率结构等方面。外债结构直接关系到外债利息的高低、汇率风险的大小和偿债期限的长短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外债结构,才能降低借债成本,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延缓偿债高峰期,以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用债效益。
外债期限结构分析可以归结为短债率(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总额之比)的分析。中国在2000年以前,长期债务占绝对支配地位。2000年,长期债务所占比重已达到了91%,而短期外债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到2006年仅为9.0%,远远低于20%的国际安全线。长短期外债结构逐渐优化,有利于中国长期经济建设资金的稳定需要,有利于中国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但是2001年以后,中国的短期外债急剧增长,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也飞速增长,至2009年年末,短期外债占到中国全部外债的63.37%,已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如何合理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长短期外债比例的均衡配置,才是理想的外债期限结构。尽管短期外债比例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我国超过6000亿的外汇储备,中国的支付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总量外债和短期外债的支付需求。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约为11.67%,也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戒标准。
外债的类型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负债总额中各种不同类型外债的构成比例。从债务类型看,外债有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形式的借款四大类。前两项属于官方优惠贷款,具有开发援助和贸易性质,贷款期限长,利率低,有的甚至是无息贷款,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
商业贷款的程序相对宽松,但期限短,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一般认为,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外债总额的比重以低于60%为宜。
中国外债中商业贷款的比重一直较大,而官方优惠利率贷款比例偏小,近几年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积极筹措官方优惠贷款,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商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同期官方贷款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的还本付息压力,但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大幅上升,官方贷款比例却有小幅下降。中国的贷款成本问题仍应引起注意。
(三)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2、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货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3、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4、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成本。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我国外债主要集中于美元和日元,债务负担的风险分散没有很好地体现多元化原则,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变化可能造成债务风险,增加我国的债务负担。尤其是日元债务,因其所占比重偏高,而在我国的出口结汇中比重偏低,近年来日元汇率起伏跌宕,不确定性增加,使我国外债承受了较大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市场利率波动影响,使借用外债单位增加财务成本或损失了盈利机会。对于借用外债的单位而言,如果在偿还债务时利率上涨,则浮动利率债务的利息成本相应上升,超出了借债时的成本预算。相反,若利率下跌,固定利率的债务无法享受到利率下跌所带来的利息减少的好处,损失了盈利机会。
5、债务资金配置机制不合理,监督约束弱化,增大了偿债风险。
由于外债管理体制的多渠道和多部门管理,外债的立项、审批、引进、使用多头进行,各部门的权、责、利没有明确,加上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交换,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缺少应有的监督,形成了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混乱现象。
四、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和规避的对策
从国外金融风险防范的实践来看,对外债的风险管理必须实行双层风险控制,即政府和外债企业协调配合,双管齐下,灵活的协调外债的借人、使用和偿还,达到“成本最低、适度规模,风险最小、效益最佳,按期归还、保持信用”的外债风险管理目标。
(一)强化外债企业风险监管,提高大中型企业的外债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外债安全是国家整体外债安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确保对外偿还,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尽管对外债务人是财政部或金融机构,但事实上,真正的承贷和还贷主体是企业。在我国的中长期外债中,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中资企业承担了80%以上。而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债务中,除财政部对外发债和银行调整债务结构的少量外债以外,绝大部分转贷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外债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建立外债管理统管机构,由多头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的管理。
目前我国的外债宏观管理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病,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加强宏观外债控制。形成外债管理系统是为当务之急。在外债借人管理方面,应妥善处理好破产金融机构的遗留债务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主动调整债务结构,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力降低从国际市场上借入资金的成本,按照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选择资产质量较好、国际债信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对外筹措窗口,降低我国对外总体筹资成本。
(三)加强对借用外债的使用和效益管理。
在我国当前体制下,外债的“借、用、赚、还”四个环节有时是脱节的。
“借”、“用”、“还”是确定无疑的,惟独效益如何无从考核。今后应当在加强对外债的统计、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外债使用的效益管理,建立一套外债使用效益的考核管理系统,以考核外债的效益情况。在外债使用管理方面应制定统一的转贷办法,规范国外优惠性贷款的转贷行为,限定利差上浮,不得任意缩短转贷期限,防止和减少转贷的随意性,把国外贷款的优惠条件充分给予用款单位。将国外贷款项目分为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三种,采用不同的转贷方式进行运作。
(四)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
外债的引入,主要是为了缓解国内资金的不足,在投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应该是本国资本。因此,我国应在充分调查和预测国内资本现期和未来的供给状况,并对外资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做出尽量准确估计的前提下,确定近期和远期外债规模。另外,对外债规模的控制也要通过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进行,科学地确定外债规模与总量。我国金融市场尚属新兴市场,系统性风险较大,因此政府一向实行严格的外债计划管理,鼓励FDI的资本流入形式,制外债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外债的结构方面,我国政府在短期外债的控制上应既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短期负债比重,又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五)强化外债偿还管理,推行借债主体的多元化。
尽管我国还没有全局性的偿债风险,但局部的偿债风险和潜在的偿债风险是存在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外债偿还基金。另外我国应优化借债主体结构,发展非国家主体的借款。对国内企业的对外借款,应逐步放松管制,一定限额以下的借款可以让其自由办理,但国家并不承担还款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国家对企业的外债管理逐步由事前计划审批转向事后的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陈雨露.国际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邹欣.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周新德、段美华.我国目前的外债风险分析与防范[J].商业研究,2006(14)
蒋红娇.我国外债风险研究[J].现代经济,2008(2)
许钰川.我国政府外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7)
管涛.债务危机离中国有多远——中国对外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评估[J].新金融,2009(6)
洪维智.2004年我国外债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J].中国金融,2005 ( 8 )
赵虹.中国外债管理体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任春玲.外债经济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单忠东、孙文先.中国外债适度规模与风险管理「J].WTO经济导刊,2005 (6)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第三篇: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内容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外债规模与日俱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债务大国。本文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清偿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外债风险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外债规模 外债风险 风险防范
【正文】
一、外债的内涵和影响
(一)外债的定义
外债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居民现存的、但不是或有的,并需在未来某个时点支付利息和或本金的债务额中之尚未偿还部分,其债权人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我国政府界定外债为境内机构(以下称“借款人”)向境外机构、个人及中国境内的非居民举借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这里的“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按照外债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政府主权外债和非政府外债。外债是发生于不同经济体内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对于债权国而言,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他要求资本增值,将资本借给国外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提供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只是掩盖了这种利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政治利益或者其他,绝不是消灭了这种利益;
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看,外债是一种资本输出,是自一国向另一国的资本流动,是不同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汇率让渡的国际购买力;
对于债务国而言,通过对外举债,获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国际购买力并不必然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材料,究其本质是获得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生产中借助于对国内劳动力的占有,创造出比原先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外债的影响
第一,外债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平衡收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形式。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在某一时期出现财政资金不足是必然的,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适时借入一定数量的外债,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所引起的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例如在一定时期里,国家1 / 1
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靠财政预算资金难以满足,需要引进外资予以弥补,所引入的外资符合外债条件的,即构成外债。
第二,利用外债还可以调节本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外债一般都指定了投资项目,比如世界银行能源、交通项目消除国民经济的 “瓶颈”现象、扶贫项目专门用于开发经济落后地区。这对调节一国的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互相配套、实现良性发展是有利的。并且,开发落后地区,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平衡,防止地区间差距拉大,有助于社会稳定。此外,借入外债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外债实施严格监控,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而,外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三,举借外债也有助于提高一国在国际支付中的清偿能力。
借入外债可以直接增加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入。这些外汇收入有助于提高本国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清偿能力,同时将外债用于生产性投资,发展瓶颈部门和出口创汇产业,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节约外汇,还可以生产出口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国际支付能力。
外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促进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一方面。外债并非越多越好,外债规模必须同外汇储备、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的比率。借入外债不仅要考虑偿还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外债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必须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不善,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应尽力避免之。外债管理不善的消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外债结构不合理,会加大偿债成本和风险。
外债形式各异,有中长期外债,也有短期外债,有利息较低、具有援助性的政府或者国际组织外债,也有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为了提高外债的利用效率,应尽量减少短期外债,增加中长期外债,应多争取低息的援助性贷款,对于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应当保持适度规模。并尽可能地使外债少受利率、汇率变动的损失,优化外债结构有利于提高外债的收益,降低偿债付息成本。
第二,外债规模过大,易引发外债危机。
外债的借入应量力而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的承受能力,适度的外债规模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规模过大,多头举债,使外债的净余额增加。借债人如到期不能或无力偿还外债,最终的偿债负担最终还会由国家来承担。如外债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便会导致偿债危机,不仅影响国家对外信誉,而且对经济稳定也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许多发
展中国家由于外债规模失控和管理运用不当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历史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第三,外债使用不当,会影响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外汇收支平衡。
外债应主要使用在国民经济发展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建设上,或者是能出口创汇,间接促进出口创汇的产业上,以便能够实现偿债外汇的自给。如果大量外债既没有投资于基础产业和部门,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又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形成创汇能力,则偿债就需要从国家的其他创汇中拨补。
二、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
(一)我国外债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日益扩大,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政资金的不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发展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通过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足,而且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外债还可以弥补财政赤字,避免或推迟通货膨胀的发生。外债在国际资本较为充裕、国际政治环境良好、借贷条件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
从外债规模来看,我国外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 年以前,我国处在借用外债的摸索阶段,虽然外债余额增长较快,可是年均余额增速只有 14.9 亿美元。第二阶段,1984 到 1988 年间,外债规模快速增加,外债余额平均增速为 35%,高于同期的出口的增长和 GDP 增速,表明我国外债在举借方面还不成熟,存在盲目性。1989年由于受到严峻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我国当年外债余额增长仅为 3.24%。90 年代后我国开始进入利用外债相对成熟阶段,外债规模高速增长,且低于同期的出口增长速度。如表格1和图表1所示,我国外债规模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03 年以来,外债规模增长更是迅速。到 2007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 3736.18 亿美元,几乎是 2002 年的 2 倍,五年时间里,外债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约 20%,远超过同期的 GDP 增长率。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2007年相对持平。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大部分新增债务为短期债,并且主要是以贸易信贷的形式。09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23%至2,593亿美元,其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8%。中长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3.4%至1,694亿美元。在09年末的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67.76%;日元债务占11.89%;欧元债务占6.38%。从投向行业来看,20.77%的债务投向了制造业;12.64%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投向公用事业;6.3%投向房地产业。由于出口的大幅下降,外债清偿率和债务率分别由08年的1.8%和23.7%攀升至2.9%和32.2%,但这
两项比率仍保持在健康水平。外债增加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流动增加的背景下贸易信贷的增长。考虑到外贸持续复苏及人民币未来可能升值,我们认为未来外债尤其是短期债将进一步增长。目前,凭借良好的对外债信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债务国之一。
表格 1
图表 1 1998-2008外债余额趋势图5000.004500.004000.003500.003000.002500.002000.001500.001000.00500.000.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份外债余额(亿美元)外债余额增长率(%)2520外债余额(亿美元)1050-5-10外债余额增长率(%)15
从历年外债规模增长率的变化来看(见图表1 , 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先减后增, 而其分界线在2000年, 这与外债规模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划分阶段。2000年以前, 外债规模增长率波动较大, 但增长率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1987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达到40. 6%,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2000 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仅为- 4. 0%, 处于历史最低点。2000年之后, 我国外债规模变化率波动相对平稳。
我国外债规模迅速增加, 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外债来源渠道的拓宽直接导致外债规模迅速增加。20世纪90年代之后, 我国外债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目前, 我国政府与20多个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双边政府贷款关系,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贷款合作。此外, 我国还广泛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 如通过境外银行贷款、发行境外股票和债券、使用出口信贷以及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因此, 随着我国对外借款规模的扩大, 外债总量不断积累,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债务国之一。其次,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 外汇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使得外债规模相应增大。最后, 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 中、外资企业出于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 最大程度地以外币借款替代本币借款。因此, 外债增长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多, 主要表现为贸易信贷项下的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
(二)长期外债规模和短期外债规模变化状况
按照时间类型划分, 外债可以分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之间的关系, 决定了外债的结构、性质和风险等。从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见图表2,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升- 减- 升”特点。1999年之前,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逐年递增,
并且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长期外债余额从1985年的94. 1 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366. 5亿美元, 增长了近13. 5倍。1999年之后, 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U型曲线特点。2007年, 长期外债余额超过了1500亿美元, 2008 ~2009 年长期外债余额继续增加。从短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 2000年成为短期外债余额变化两个明显阶段的分水岭。2000 年之前, 我国的短期外债余额, 基本保持在200亿美元之内。2000 年之后, 短期外债余额直线迅速增加, 从2000年的130. 8 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0. 84亿美元, 2009年9月短期外债余额达到2800. 43亿美元, 远远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短期外债余额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较快发展,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汇涌入国内, 产生短期外汇头寸, 转化成短期外债。当前, 短期外债已经成为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短期外债的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外债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图表 2 1998-2009年长短期外债趋势图3000.002500.00100.0090.0080.007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份长期债务余额(亿美元)长期债务余额比例(%)短期债务余额(亿美元)短期债务余额比例(%)债务余额2000.001500.001000.00500.000.00增长率60.00
在过去的20多年里, 我国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额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 1999年之前, 我国外债结构中长期外债占绝对地位。这一时期, 长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基本上高达80%以上, 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长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 2 2000~ 2004年, 长期外债余额和短期外债余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长期外债仍然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但短期外债的增加非常迅速。( 3 2005 年至今, 短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2005年, 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55. 6%, 短期外债余额首次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2009 年9 月, 短期外债余额占总
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
63. 4%。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的比例逐年递增, 短期外债风险日益增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曾发生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 短期外债规模作为债务危机的警戒信号之一, 应当受到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密切关注。
三、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一)评价外债规模风险的指标体系 (1)负债率
负债率是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GNP 之比。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考察一国对外负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 其比值的高低反映一国GNP 对外债负担的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负债率的安全线为20% 。从表格2 可以看出, 尽管我国外债规模增长很快, 负债率从总体上看也是有升有降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稳中有降 ,一直没有超过20%这一安全线。这说明我国将外债规模控制在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不大,能够承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N P 增长较快, 利用外资的效果比较好。
(2)偿债率
偿债率是一年内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的比率,是衡量外债风险最重要的指标。由于一国出口收入每年都不相同,还本付息额在年度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它只反应当年还本付息负担,所以该指标适用与短期分析,在预测未来偿债能力时应将历年数值作综合考察方才有效,而且只适用于短期预测。国际上通常认为这一比率在20%左右为宜。最高不得超过25% 。当偿债率超过25% 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 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我国的偿债率应以15%为安全线。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偿债率处于有升有降的波动状态。最高年份的1999 年达到11. 3% ( 见表格2,此后我国的偿债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说明当前我国的债务负担比较适当, 外债偿还能力较强。
(3)债务率
外债清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出口创汇能力的高低。出口创汇收入越多,外债清偿能力越大;
反之, 出口创汇收入越少,外债清偿能力越小。当一国外债清偿能力小于外债直接负担时,债务国就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债务率是指一国的当年外债余额与出口创汇收入之比。它反映该国对外举债能力的大小。国际上通常认为, 该指标不应超过100%。当债务率超过100%时,说明该国外债余额过大, 外债负担过重,外汇收入难以满足对外还债的需要。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 我国的债务率应以75% 为安全线。按此标准, 1990- 1994 年我国的债务率均高于75% ( 见表格2 。1994 年以来, 我国债务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这几年我国利用外债的效果比较好,外债用于出口行业的投资高或效益好,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 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外债偿还能力。
表格 2 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2.705.2056.0015.407.3072.109.009.4077.106.5010.0087.108.309.2086.408.7013.5091.608.5014.9091.907.1014.4087.9010.2013.9096.509.1017.1078.007.6015.2072.406.0014.2067.707.3014.5063.2010.9015.2070.4011.3015.3069.509.2013.5052.107.5014.7056.807.9013.6046.106.9013.7039.903.2013.9034.903.1012.6033.602.1012.3030.402.0011.5027.801.808.7023.70
由于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都没有超出国际警戒线,在这个分析体系下,则可以认为中国的外债规模是安全的。
但是,仅仅以这三个指标作为分析外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外债的利息负担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债是否是优惠贷款。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债务的平均利率和债务率作为债务优惠性的指标,并分析利率变化对于债务负担的影响。其次,产出和出口的增长幅度和外债流入对其的贡献,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这些指标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来说,其灵敏度尚需商榷。例如,泰国1995年的各项外债指标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就发生了金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首当其冲。马来西亚也是如此,而印度则正好相反。由于未来经济数据的不可预测性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单纯利用这些指标并不能够评价一国的外债是否是
“适度”的。
(二)外汇储备与外债结构分析
除了研究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研究外汇储备和外债的期限结构等也非常重要。
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反映的是当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支付手段不足时,可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偿还外债的能力。当这一比率大于100%时,则表明偿债能力较强。一国储备过少,则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外汇储备不应低于该国l至3个月进口的外汇支付额。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汇储备应高于年进口额的1/4。这是为了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还外债本息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外债风险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以后更为迅速。到2009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23992亿美元,远远超过4286.47亿美元的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 2009年年末,该比率已高达559.71%。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中国偿还债务的能力,减轻了发生外债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了抗外债突发风险的力量。
外债结构是指某个时期外债总量的各个因素的构成比例,主要包括外债期限结构、外债类型结构、外债币种结构和外债利率结构等方面。外债结构直接关系到外债利息的高低、汇率风险的大小和偿债期限的长短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外债结构,才能降低借债成本,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延缓偿债高峰期,以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用债效益。
外债期限结构分析可以归结为短债率(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总额之比的分析。中国在2000年以前,长期债务占绝对支配地位。2000年,长期债务所占比重已达到了91%,而短期外债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到2006年仅为9.0%,远远低于20%的国际安全线。长短期外债结构逐渐优化,有利于中国长期经济建设资金的稳定需要,有利于中国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但是2001年以后,中国的短期外债急剧增长,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也飞速增长,至2009年年末,短期外债占到中国全部外债的63.37%,已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如何合理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长短期外债比例的均衡配置,才是理想的外债期限结构。尽管短期外债比例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我国超过6000亿的外汇储备,中国的支付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总量外债和短期外债的支付需求。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约为11.67%,也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戒标准。
外债的类型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负债总额中各种不同类型外债的构成比例。从债务类型看,外债有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形式的借款四大类。前两项属于官方优惠贷款,具有开发援助和贸易性质,贷款期限长,利率低,有的甚至是无息贷款,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
商业贷款的程序相对宽松,但期限短,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
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一般认为,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外债总额的比重以低于
60%为宜。
中国外债中商业贷款的比重一直较大,而官方优惠利率贷款比例偏小,近几年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积极筹措官方优惠贷款,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商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同期官方贷款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的还本付息压力,但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大幅上升,官方贷款比例却有小幅下降。中国的贷款成本问题仍应引起注意。
(三)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2、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货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3、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4、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成本。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我国外债主要集中于美元和日元,债务负担的风险分散没有很好地体现多元化原则,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变化可能造成债务风险,增加我国的债务负担。尤其是日元债务,因其所占比重偏高,而在我国的出口结汇中比重偏低,近年来日元汇率起伏跌宕,不确定性增加,使我国外债承受了较大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市场利率波动影响,使借用外债单位增加财务成本或损失了盈利机会。对于借用外债的单位而言,如果在偿还债务时利率上涨,则浮动利率债务的利息成本相应上升,超出了借债时的成本预算。相反,若利率下跌,固定利率的债务无法享受到利率下跌所带来的利息减少的好处,损失了盈利机会。
5、债务资金配置机制不合理,监督约束弱化,增大了偿债风险。
由于外债管理体制的多渠道和多部门管理,外债的立项、审批、引进、使用多头进行,各部门的权、责、利没有明确,加上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交换,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缺少应有的监督,形成了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混乱现象。
四、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和规避的对策
从国外金融风险防范的实践来看,对外债的风险管理必须实行双层风险控制,即政府和外债企业协调配合,双管齐下,灵活的协调外债的借人、使用和偿还,达到“成本最低、适度规模,风险最小、效益最佳,按期归还、保持信用”的外债风险管理目标。
(一强化外债企业风险监管,提高大中型企业的外债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外债安全是国家整体外债安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确保对外偿还,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尽管对外债务人是财政部或金融机构,但事实上,真正的承贷和还贷主体是企业。在我国的中长期外债中,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中资企业承担了80%以上。而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债务中,除财政部对外发债和银行调整债务结构的少量外债以外,绝大部分转贷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外债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建立外债管理统管机构,由多头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的管理。
目前我国的外债宏观管理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病,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加强宏观外债控制。形成外债管理系统是为当务之急。在外债借人管理方面,应妥善处理好破产金融机构的遗留债务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主动调整债务结构,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力降低从国际市场上借入资金的成本,按照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选择资产质量较好、国际债信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对外筹措窗口,降低我国对外总体筹资成本。
(三加强对借用外债的使用和效益管理。
在我国当前体制下,外债的“借、用、赚、还”四个环节有时是脱节的。
“借”、“用”、“还”是确定无疑的,惟独效益如何无从考核。今后应当在加强对外债的统计、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外债使用的效益管理,建立一套外债使用效益的考核管理系统,以考核外债的效益情况。在外债使用管理方面应制定统一的转贷办法,规范国外优惠性贷款的转贷行为,限定利差上浮,不得任意缩短转贷期限,防止和减少转贷的随意性,把国外贷款的优惠条件充分给予用款单位。将国外贷款项目分为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三种,采用不同的转贷方式进行运作。
(四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
外债的引入,主要是为了缓解国内资金的不足,在投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应该是本国资本。因此,我国应在充分调查和预测国内资本现期和未来的供给状况,并对外资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做出尽量准确估计的前提下,确定近期和远期外债规模。另外,对外债规模的控制也要通过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进行,科学地确定外债规模与总量。我国金融市场尚属新兴市场,系统性风险较大,因此政府一向实行严格的外债计划管理,鼓
励FDI的资本流入形式,制外债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外债的结构方面,我国政府在短期外债的控制上应既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短期负债比重,又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五强化外债偿还管理,推行借债主体的多元化。
尽管我国还没有全局性的偿债风险,但局部的偿债风险和潜在的偿债风险是存在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外债偿还基金。另外我国应优化借债主体结构,发展非国家主体的借款。对国内企业的对外借款,应逐步放松管制,一定限额以下的借款可以让其自由办理,但国家并不承担还款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国家对企业的外债管理逐步由事前计划审批转向事后的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陈雨露.国际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邹欣.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周新德、段美华.我国目前的外债风险分析与防范[J].商业研究,2006(14) 蒋红娇.我国外债风险研究[J].现代经济,2008(2)
许钰川.我国政府外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7)
管涛.债务危机离中国有多远——中国对外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评估[J].新金融,2009(6) 洪维智.2004年我国外债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J].中国金融,2005 ( 8 赵虹.中国外债管理体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任春玲.外债经济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单忠东、孙文先.中国外债适度规模与风险管理「J].WTO经济导刊,2005 (6)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推荐访问:研判 乡镇 生态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XX乡镇近年来政治生态情况分析研判报告 乡镇党内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报告